問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羊城晚報記者 柳卓楠
打通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痛點、更新醫保目錄、解決創新藥市場準入困難、鼓勵引導資金“投早”“投小”……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日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在穗全國人大代表和廣東省、廣州市人大代表前往生物島、知識城、科學城等地,圍繞“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調研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麵存在的問題。代表們走進生物醫藥企業、實驗室一線,傾聽從業者、科研人員心聲,為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做準備。
企業吐露心聲:
國產創新藥市場準入痛點多
21日一早,人大代表們從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出發,前往位於黃埔區的科學城、知識城、生物島等地調研,把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我們主要研發的是靶向藥物,例如治療免疫疾病藥物和治療腫瘤類的創新藥物。但有時候我們的創新藥已經在海外上市了,反而進入國內市場‘困難重重’,這中間的壁壘需要盡快打通。”在百奧泰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內,企業負責人講述著生物醫藥企業在成果轉化方麵的難題。
“我們講新質生產力,講高質量發展,我們要支持自己的民族品牌,現在國產藥也非常好,我們要讓大家都用上‘中國藥’。”七喜集團董事長、百奧泰創始人易賢忠指出,許多創新型的公司善於研發,但並不擅長市場推廣,創新產品在進入市場時會有很多困難。他建議國家將符合條件的藥械動態納入產品目錄,讓創新藥等更暢順地進入醫療機構。例如目前廣州正研究出台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30條”,推進建立廣州重大創新藥械產品目錄。“希望這些目錄能夠盡快落地,應配盡配,讓更多國產創新藥早日進入市場。”易賢忠說。
“創新產品進入臨床終端是我們的一大痛點。”廣州易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曉穎指出,目前國內醫療藥品的審核審批程序嚴謹,新藥從上市到納入醫保目錄的等待時間相對較長,進不了醫保就進不了臨床,這不利於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希望國家能夠動態更新醫保目錄,確保創新藥品盡快進入臨床應用。”熊曉穎說。
在調研中,不少企業也關注到了創新藥的定價問題。“創新藥研發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企業生產出來後,產品價格卻和研發投入不成正比,這不利於企業創新。”不少從業者提出,希望創新藥品在價格方麵可以實行階段性創新定價,對創新發展形成正向循環激勵。
代表傾聽回複:
將聯名提出相關議案帶上兩會
22日下午,多位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市直單位負責人,生物醫藥企業代表齊聚位於生物島上的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進行座談,就近兩日的調研成果進行研討。
“這次視察,我們了解到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現狀,以及它要壯大可能會麵臨的一些製度性的梗阻。我們收集起來一起向全國人大提出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袁玉宇表示,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底蘊深厚,三甲醫院眾多,科研院所和高校林立,優秀醫藥專業人才集聚,臨床優勢突出,未來需要把人才的儲備和臨床的潛力轉化為產業創新的動力,政策要同向發力。
“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也有相對較高的風險。國家政策、市場如何更好地支持產業發展?我想,生物醫藥領域需要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創新鏈四鏈融合,才能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袁玉宇表示,這次調研,各個企業都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助於代表們進一步完善建議。“希望借這次機會,能夠把大家的意見建議收集起來,我們相關代表可以聯名簽署一份相對係統、有針對性的建議議案,爭取在全國兩會上向有關部門提出好的建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袁玉宇說。
(羊城晚報 2024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