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創新策源力 注入發展新動能
在廣州開發區企業廣納達康(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科研人員正在進行試驗。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國家級經開區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科技創新能力是衡量其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據最新統計數據,國家級經開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683家、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1.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6.5萬家。為此,本報推出“創新引領經開區發展”係列報道,集中展現國家經開區在培育創新力量、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的特色做法和成果。
【創新引領經開區發展①】
◎本報記者 葉 青 通訊員 範敏玲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黃埔)國際算法算例大賽頒獎典禮上,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廣州開發區)的琶洲實驗室(黃埔)正式發布“黃埔星”大模型。
“這隻是廣州首個技術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中國科學院院士、琶洲實驗室(黃埔)主任徐宗本表示,未來“黃埔星”大模型將與全國龍頭企業、研發機構在國內醫療、工業、政務等領域推進“領域大模型”定製開發。
這是廣州開發區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之一。作為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廣州開發區全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經濟開發區前列。近日,商務部公布2023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廣州開發區綜合排名位列前三甲。
“三城一島”聯動發展
2023年12月,由億航智能設備(廣州)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在廣州開發區亮相。這是該款無人駕駛航空器在取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和標準適航證後的商業載人首飛演示。“未來,我們也會陸續推出‘空中出租車’項目。”公司副總裁賀天星說。
目前,廣州開發區已在空中通勤、空中物流、空中文旅方麵開辟測試了5條航線。全區集聚低空經濟產業上下遊企業共計50家,覆蓋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等智慧城市服務的方方麵麵。廣州開發區低空經濟產業已走在全國前列。
從打樁到首車下線僅289天,刷新全球整車下線最快紀錄,達產產能10萬輛/年……小鵬汽車廣州智能網聯智造基地,演繹著全球先進生產線的工業傳奇。隨著新能源汽車產能不斷釋放,廣州開發區正在形成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雙輪驅動的新格局。從動力電池到零部件生產,再到整車製造,廣州開發區在全國都有了一席之地。
無論是低空經濟,還是智能網聯汽車,都隻是廣州開發區逐鹿新賽道的縮影。一年來,廣州開發區新興產業“強筋壯骨”,產業鏈“強鏈補鏈”,工業體係更加健全,跑出產業升級“加速度”。該區2023年累計簽約項目402個,簽約投資額超3500億元,引進落地孚能科技、TCL中環等百億級項目10個,項目數和投資額雙雙創曆史新高。
當前,廣州開發區正加快把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海絲城、廣州國際生物島這“三城一島”建設成為廣州產業發展的增長極,打造東部中心“現代活力核”。中新廣州知識城要在中新“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上作出新示範,廣州科學城要在“製造業當家”上扛起新擔當,廣州海絲城要在服務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上展現新作為,廣州國際生物島要在廣州“建設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地”征程中貢獻新力量。廣州開發區將通過進一步強化空間互融、優勢互補、產業互聯,挺起高質量發展的產業脊梁。
記者打開由“三城一島”構成的廣州開發區地圖,發現各大產業集群“串珠成鏈”,新興產業的“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勢。廣州開發區現已形成汽車製造、新型顯示、綠色能源、新材料、美妝大健康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向創新強區躍升
2023年6月,依托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建設的國家級創新平台——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正式落戶廣州開發區。它是納米產業領域目前唯一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
“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圍繞納米材料創新升級、納米電子器件創新攻關、納米醫療技術突破三大發展方向開展技術攻關和工藝創新,推動納米技術快速融入高端製造供應鏈,積極培育納米智造產業新業態。”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董事長、廣納院副院長柴劍宇介紹,目前該中心已在量子點、微機電係統元器件、納米醫藥等方向展開工作。中心同時建設納米生物醫藥安全及微納加工等研發平台,支撐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初創企業孵化。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廣州開發區麵臨著如何增強創新策源力,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的新命題。為此,廣州開發區選擇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建設大裝置、彙聚大院所、打造大平台。該區建立起“2+3+N”的戰略科技創新平台集群,不斷搶占前沿科技製高點,持續提升科創能級,形成強大的磁吸效應,努力從製造大區向創新強區躍升。
大院大所大裝置的紛至遝來,既加強了廣州開發區基礎研究的根基力量,也為廣州開發區開辟了新的產業賽道。
這些大院大所大裝置,與廣州開發區的產業“碰撞”,迸發出“從0到1”的燦爛火花。
如今,廣州開發區聚集了各類高端研發機構1000多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9家,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9家。該區集聚中小企業超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00家,上市企業累計83家,上市企業數量居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建成孵化載體總麵積近500萬平方米,孵化出潔特生物、禾信儀器、邁普醫學等一大批優秀企業。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開園一年多,中新廣州知識城的中新智慧園已入駐了多家高精尖企業及多個項目。
“完全沒有‘水土不服’,幾乎是無縫對接。”廣州來恩生物醫藥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彭曉明說,中新智慧園有優質的營商環境、高效的產投聯動投資機製以及高生產力的產業集群。在這裏能看到很多熟悉的新加坡元素。
目前,中新廣州知識城已聚集逾1000家前沿科技企業,成為新加坡企業來華投資首選地。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廣州開發區增強鏈接內外資源的水平,實現“開放之變”,經貿聯係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廣州開發區堅持營造開放創新的氛圍。2023年,廣州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突破30億美元,連續5年位居全國開發區第一。數字背後,是廣州開發區持續發力優化營商環境。
廣州開發區推出商事登記“跨境通”,並不斷拓展服務範圍;成為全國唯一經國務院批準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區域;獲批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範區;在全國首創“一業一單”監管;在全省首推人才商事服務“極速辦”機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營商環境觀察員製度等。這一係列舉措的應用,使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便利度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
廣州開發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加速推進穗港科技合作園、穗澳創新園等平台項目;出台“港澳青創10條”,用好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灣創之星”等港澳青創載體,推進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互通。
在新質生產力的助力下,廣州開發區正走上新型工業化的轉型之路,未來這裏有望誕生更多的千億級新興產業。
(科技日報 2024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