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推進產城融合 科學城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
大塱片區鳥瞰圖
大塱村民在安置房內飲茶聊天
位於廣州科學城的大塱城中村改造項目,今年將實現回遷房全麵交付,距離方案獲批僅5年,跑出“黃埔速度”。項目釋放出成片連片產業用地,成功引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等科技創新產業載體,以產業發展帶動共同富裕。
作為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黃埔區在城中村改造中堅持行政推動、政策創新雙管齊下,改造項目批複數量、開工麵積、竣工總量、投資金額等指標數據持續領跑全市。為堅決扛起“經濟大區真正挑大梁”的責任擔當,黃埔區通過城中村改造,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土地資源,為市民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為經濟“穩增長”作出積極貢獻,實現公共利益、社會效益全方位提升,構建宜業宜居新黃埔。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黃逸熹
土地成片連片開發,打造區域創新中心
大塱片區地處科技創新引擎的廣州科學城,如何借助城市更新為經濟引擎注入新動力?黃埔區針對大塱片區原來土地權屬多樣、空間犬牙交錯,按常規手段實施改造效果欠佳的情況,首次探索實施“舊村用地—集體留用地—政府儲備用地”聯動改造開發,釋放出成片連片高質量產業發展空間,打造集約節約高質量發展的“大塱樣本”。
如今,大塱片區形成9.1公頃連片商業商務用地,打造了23萬平方米區域創新中心;由村自行開發10.4公頃集體留用地,建成35萬平方米集體物業並引進高端產業。緊鄰蘿崗地鐵站的至泰廣場,是村集體合作開發的大型綜合商業體,項目吸引了大批新興企業落戶,引入了超十家區域首進品牌和知名品牌旗艦店。
數據顯示,大塱片區目前高端商業占比20%,產業及公服配套占比31%,居住占比49%,建設並引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京廣文化新幹線等科技創新產業載體,用地低效的城中村“變身”宜業宜居的新城區。改造後,村集體收益將由1000萬元/年增至2.4億元/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6000元/年增至12萬元/年。
安置房5年全麵交付,跑出“黃埔速度”
如今,大塱片區內所有回遷房已順利封頂,首期670多套回遷房已於2023年3月交樓。項目自2019年6月實施方案獲批以來,一路高效推進,預計2024年可實現全部複建安置房交付使用,創造了實施方案批複後2年內整村拆平、5年安置區全麵交付的“黃埔速度”。
大塱村回遷房建設方相關負責人介紹,回遷房按照村民的居住與出租等不同需求,戶型涵蓋40~150平方米的一房至四房。“我們入住已經大半年時間了,因為房子是精裝修交付,我們隻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購買家具,即可拎包入住。”大塱村村民羅先生說。
村民“上樓”後,生活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過去城中村一房一廳隻能租到幾百塊,現在回遷房一房一廳租金高了很多,經濟效益變好了。我們自己也住上了電梯樓,衛生習慣、生活習慣也跟著改變。”大塱村村民、回遷房業主羅仲卿說。
除了生活環境變美之外,大塱村舊改後的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設施也更完善。項目配套1所18班幼兒園、衛生服務站、星光老年之家、居民健身場所等一係列公共設施,已配建省一級名校廣州開發區第二小學(北校區),居民生活、出行所需都將得到滿足。
釋放產業用地
重大項目成功落地
廣州開發區城市更新局局長侯奔說:“我們通過政策創新、行政推動,城市更新及城中村改造在產業空間釋放、公共服務提升、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麵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產業空間釋放方麵,黃埔區已批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已規劃落實政府產業用房等產業載體總建築麵積約1019萬平方米,預計全部重點項目改造後,可釋放產業載體麵積約2108萬平方米。黃埔區通過儲改結合,在大塱、何棠下、湯村等舊村項目釋放的產業用地上,推動多益網絡總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等重大項目成功落地。
產業的發展帶動共同富裕。黃埔以城中村改造推動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建設,其中文衝村級工業園改建為中國軟件CBD,引進自動駕駛龍頭企業百度阿波羅,集聚統信、麒麟等50餘家國產軟硬件企業,村社集體經濟收入從每年200萬元提升至4800萬元;橫沙城中村改造項目已竣工交付的商業辦公樓每年為村集體返還物業租金收益1745萬元,與改造前相比實現倍數級增長。
(廣州日報 2024年01月21日)